這一篇我們來探討PO都該會的4基本工具的後兩個,可以幫助你更有效描繪用戶並快速測試市場得到反饋!

(3)人物誌(Personas):描述這個人物如何與產品互動,思考這個人物最終期望得到什麼。

  • 由知名的軟體工程學者阿蘭・庫珀(Alan Cooper)於1999年提出,它在產品研發初期,能激發團隊迅速掌握目標客戶,巧妙結合個人面孔與抽象虛構用戶描述,能同理並聚焦客戶真正需求及利害關係人或族群的特質,更快找到痛點及解決方案,能深入探討產品可能會如何影響用戶生活,是一種相當實用的認知型工具
  • 陳述時務必注意五關鍵指標及四主內容,包括:目標導向的(Goal oriented)、明確具體的(Specific)、實際的(Tangible)、可以達成的(Actionable)、相關的(Relevant)。
  1. 名字:最好加上暱稱以利記憶。
  2. 圖片:代表性的大頭照圖示。
  3. 描述:描述這個人物如何與產品互動,應避免不相關的細節,目的是要能夠以這個人物的角度面對專案。
  4. 價值:思考這個人物最終期望得到什麼,以便彙整專案最終價值交付的認知,這個部分並不是要專注於人物的What或How,而是要聚焦於Why。另外,喜好(Preferences)與關注(Concerns),也是常見的二個欄位。

當團隊擬定人物誌的時候,可以先進行使用者角色分析,讓團隊更容易決定角色,就能夠產生「使用者故事」(User Story)中關於使用者角色的部分,或是由行銷或市場研究人員預先定義好不同角色的使用者,並由團隊形塑人物誌。

 

(4)同理心地圖(Empathy Map):目標族群的各項感受、想法、行為、痛苦與需求

人是何其複雜的生物,即使團隊成功描繪出正確的「人物誌」,要設身處地感受、同理其他人的想法,仍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

  • 可運用「同理心地圖:六大區塊」與人物誌相輔相成,由團隊一起深度思考人物誌所處的狀況與情緒,它除了能夠幫助團隊分析目標或設計行銷策略,同時也能縮小團隊對目標人物的認知落差。(附圖為同理心地圖六大區塊)
  • 想法和感覺(Think & Feel)
  • 聽到了什麼(Hear)
  • 看到了什麼(See)
  • 說了什麼及做了什麼(Say & Do)
  • 有什麼痛苦(Pain)
  • 想獲得什麼(Gain)

  • 討論前,須先說明本次討論的目標族群資訊,例如:人物誌、數據或觀點⋯⋯等,並在繪製同理心地圖模板,並讓團隊成員在便條貼上描述目標族群在各區塊的可能行為和反應,每個人在六區塊貼上都至少寫一張便利貼,也可以彼此提問,比方說:他們藉由誰來得知我們的產品?他們會因為什麼樣的狀況而感到焦慮或期待?他們使用我們的產品時可能會面臨什麼困難?
  • 當團隊成員各自描述便利貼上的內容時,PO也可以嘗試問點問題,引導成員講出內心更深層的想法與見解,同時激發團隊間的討論,每一次問答、描述和討論,都能幫助團隊成員更貼近使用者的真實生活,
  • 最後也別忘了問問團隊成員,在這一長串討論過程中學習到什麼,是否可以提出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?後續更能以此為基礎,繼續透過訪談、問卷或觀察等方式,讓使用者的面貌更加清晰。
  • 人人都聽過同理心,但同理心可不是人人都有,而是需要思考訓練和培養的。在實際運用同理心地圖前,可以率領團隊實際走到情境裡,嘗試換位思考,讓大腦去思考、感受,進而模仿,作為同理心思考訓練的第一步。

唯有模擬使用者置身於特定情境時,從內到到外的狀態,譬如:想像消費者處於某個兩難的購物決策情境時,他考量的點可能有哪些,要怎麼做才能讓他決定選擇你的產品?如此一來,才能對於他們的需求、痛苦與期待有所體悟,經過反覆驗證後,設計出來的產品更能打中痛點,真正解決問題!